掃一掃「食品身分證」 產銷履歷難防漏洞
越來越多食品、農產品透過手機掃描產銷履歷的掃描碼(QR Code),能網頁連結看到公司行號,農產品土地照片及生產者姓名。
但是任何制度再完備,都無法防備的是「人」。被視為是「食品身分證」的產銷履歷,日前由農委會與嘉義縣政府稽查人員於全聯超市發現業者擅自偽造印製產銷履歷標籤。稽查人員掃描嘉義戴姓業者的產銷履歷牡蠣外包裝QR Code比對資訊系統時,發現偽造標籤上寫的驗證單位是嘉義大學,但進入系統看到卻是海洋大學,因此東窗事發。
漁產品的產銷履歷制度,是將漁產品從孵化、養殖到生產、加工處理、物流及販售整個過程的各階段,由各階段業者可分別將漁產品相關資訊詳細記錄到資訊平台上,每一筆漁產品交易資訊的紀錄都可追溯。但是台灣為數眾多的基礎養殖業者多半是小漁,投入的生產人力有限,要照顧生產漁獲,又要符合制度規定登錄資料,業者往往無暇應付。
此外,產銷履歷驗證制度仍未全面普及,現行只有具一定規模的連鎖超市、量販通路要求業者一定通過認證才能進貨,但是更多的漁產品零售通路,像是傳統市場、餐廳、攤販等,仍然是業者主要的銷售管道,因此產銷履歷推廣至今,以水產品養殖面積來估算,加入驗證制度的業者僅占5%,仍有95%業者尚未加入,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因此如果能夠將大批民眾會接觸的餐飲管道,像是學校團膳業者、食材供應商等,從採購規範上要求業者,以採購有產銷履歷農漁產品為優先,制度推廣範圍會更擴大。
海洋大學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主任冉繁華強調,建立農漁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的目的不代表「所有的生產產品保證都沒有問題」,而是讓管理者可以掌握農漁產品的生產供應鏈,一旦產品出現安全問題時,能夠透過檢視產銷紀錄,追查食品問題的環節,而當追溯責任歸屬機制建立後,也能降低生產者的風險。
多一個人關心吃的東西從哪裡來?就少一個食安漏洞。
#吃力小姐碎碎唸
#食力創刊號真食解密